養精神的內涵  社會經濟不斷的發達,人口不斷的老化,我國老年人口不斷的增加,保健養生,也成為今時最熱門的話題。如何保健養生,以達抗老防衰,延年益壽,無病身康為目地?寶光建德道場,推行修德養生課程,已經三年多了,內容包括三寶心法修持、心靈禪定、簡易自我健康檢查法、健康成長規劃、簡易功法、食療養生::等。內容豐富,提供多元化的養生保健守則。筆者行醫二十餘年以來,對於健康養生,頗有心得,每遇到患者,詢問如何保健養生,減少疾病的侵襲,享受無病身康,過著正常人一般的生活,所以筆開闢保健養生專欄,補充修德養生課程不足之處,若能參照相互為用,對身、心、靈的健康,助益當是無窮無盡的。以下將逐一將保健養生要點,以及各種疾病的防治,以提供參考,但願對你的健康,有所幫助。一、情緒的影響: 人類是很脆弱的動物,自身的免疫系統一旦調節不良,抵抗力衰弱,陰陽失調,加以受到外邪的侵入,身體便違和而染病,輕者全身痛楚不順暢,重者命喪黃泉。以眼睛來說,一粒沙子掉到眼睛裡面,痛苦難堪,非立刻將細沙清除,一刻都不得自在。人類致病的原因,根據報導,80%跟情緒有關連,當人的情緒陷入煩惱、憂鬱、苦悶、沮喪、低潮時,就會失眠、厭食、容易疲勞、全身無力、容易感冒::等症狀。當人處於心情開朗、舒暢、禪定喜悅、高興、自在解脫時,體內的各個器官,例如帛琉:神經系統、消化系統、呼吸系統、泌尿系統、生殖系統、內分泌系統、免疫系統、肌肉系統、循環系統、皮膚系統::等。都處於最佳健康狀況,精神就會旺盛,身心舒暢,吃得飽,睡得好,獲得真正的健康。 在繁忙的工商業社會中,生活緊張忙碌,每天為工作應酬、接洽公事、照顧家庭,跟農業社會時代的「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」的簡單生活方式,相差太遠,蓋吾人的身體非是機器,日積月累,年復一年,過度操勞而疲憊,漸漸的身體健康逐漸走向下坡,甚而染上痼疾,影響修辦前程,實在可悲。所以要聖凡鴻展,並非每天從早到晚,不停的工作,而是必須先要有強健的體魄,冷靜而充滿妙智慧的心性,去思想、計劃、再逐步去作,才能達成目的。所以有健康的身體,是一切萬有的根源。  中國醫學認為,七情可以引起五臟六腑的疾病,七情是指: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的總稱。由七情變動而引起的疾病,屬於內傷疾患,它是由於外界刺激,使精神發生變化,導致情志的過度興奮或抑制,從而損傷內臟,產生各種病症。七情所傷的症候表現,主要是在氣的方面,但是進一步可以影響到血,例如怒則氣上、喜則氣緩、悲則氣消、恐則氣下、驚則氣亂、暴怒則傷陰動血::等。此外,七情雖然能使五臟生病,但必歸本於心,因心主神明,為五臟六腑之大本,所以七情所動,必然影響到心。至於七情所傷,它所表現的病機及症狀如何當鋪呢?茲詳述如下:一、喜:過喜則傷心,心神不安或氣緩散不收,導致語無倫次,舉止失常。二、怒:暴怒傷肝,肝氣上逆;怒極則血菀於上,表現的症狀是面色蒼白,或面紅目赤,甚則神昏暴厥,或經常怒目妄語,叫喧罵詈,不避親疏。三、憂:過憂傷肺,亦可傷脾;憂愁則氣閉塞不行。所表現的症狀是精神苦悶,悶悶不樂,食欲不佳。四、思:過思傷脾,思則氣結,精神受病;所表現的症狀是食欲減退,睡眠不佳,精神失常。五、悲:過悲傷肺,肺傷則氣消,表現的症候是面色慘淡,神色不足,善悲。六、恐:過恐傷腎,腎傷則腎氣虧虛,氣血不足,症見神怯易恐,鬱悶不安,常欲閉戶獨處,如人將捕之狀。七、驚:驚則氣亂,內動心神,症見情緒不寧,甚則語言舉止失常。以上是七情所傷引起常見的疾病,七情調和,好像天氣溫和,陽光充足,風調雨順,萬物必然欣欣向榮,五穀豐收,身體健康的道理也是一樣。總之,要情緒穩定,七情調和,心性的修養最重要,茲提出幾項點要,以供參考:一、親近善知識。二、接近光明道場。三、多讀聖賢經書。四、遇到不如意、或不習慣的事情不去看它、想它,盡量避開它。五、時常接近大自然,體驗田園的樂趣。六、遇到刺激時,要設法轉移自己的情緒,例如唱歌、散心、栽種花草樹木、聽音樂、或琴棋書畫等都可以。七、內心有不平衡、不滿、不愉快的事情,不可以悶在心理,要找人傾訴解決,貸款所謂心病還要心要醫也。八、遇到任何事情,要冷靜、退一步想,不可在意識不清楚之前決定事情。九、學習忍辱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夫。十、棄除心理上的壓力。十一、遇到失意或不如意時,要從容應付,有信心,不可頹喪消志。十二、掃除心理上的欲望雜念,過去心不可存,現在心不可有,未來心不可想。十三、日行一善,保持心理上的快樂。十四、均衡的營養與飲食習慣。 十五、規律的運動。十六、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,以減少心理上的壓力。十七、以輕鬆的活動來鬆馳自己。十八、睡眠充足以及適當的休息。十九、心理上的念頭如:貪、嗔、痴、愛、嫉妒、欺、疑、仇、怒、無明、邪心、怠惰、塞責、負人::等等,都要去掉。二十、學習中庸所云:「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,發而皆中節謂之和」的境界。總之,養生保健的要點,要順乎自然,淡薄名利,清心寡欲,保持心理上的平靜,吃得簡單,睡眠充足,配合一些中藥,來調和體內的陰陽寒熱虛實,必然能夠獲得身、心、靈的健康。莊子南華經記載著,養生得法者,是不矯揉造作,一切順乎自然,重視精神境界的提昇,每天本乎喜悅的心情處世,如此的養生法,即同「養性」、「養真我」,則如來自性,必然光明自在,時時、處處都是「理天」淨土也。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
借錢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w38jwju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