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首演:1962年 導演:彼得·布魯克(英國)首演:1984年 導演:鈴木忠志(日本)首演:1997年 導演:王景生(新加坡)首演:1998年 改編/導演/演出:吳興國(中國臺灣)首演:2011年 導演:克裡斯托弗·瓦里科夫斯基(波蘭)
  (上接C08版)
  “百變”李爾王
  《李爾王》
  首演:1962年 導演:彼得·布魯克(英國)
  彼得·布魯克執導的《李爾王》大概是對後輩戲劇人影響最大的一個版本,“奧斯卡”得主保羅·斯科菲爾德擔綱主演。該劇是對彼得·布魯克日後“空的空間”的導演理論的踐行。舞臺設計十分抽象,由一面巨大的白旗和金屬佈景構成。1971年,彼得·布魯克又將這部戲劇搬上了銀幕。
  《李爾王》
  首演:1984年 導演:鈴木忠志(日本)
  鈴木忠志導演的《李爾王》歷經兩版的演變。1984年冬天首演時,鈴木將演出劇場日本利賀山房的後門打開,讓“李爾王”從真實的暴風雪中進場。這個作品日後被不斷修改,到了1988年的演出中,鈴木將故事設定成“戲中戲”結構:一位因家族分崩離析而住進精神病院的老人,憶起曾經看過的《李爾王》,與劇中人漸行漸近。鈴木僅選取了原劇的兩幕二十一個場景,該版本主要展現了“李爾王”的精神世界。
  《李爾》
  首演:1997年 導演:王景生(新加坡)
  該劇由六個亞洲國家共同製作,由日本劇作家岸田理生根據《李爾王》重編、拼貼。故事聚焦在李爾王(日本能劇演員扮演)與其小女兒(中國京劇演員扮演)的關係。歌隊是泰國的泰劇,還融入了印尼的皮影戲音樂和澳大利亞的燈光設計。
  《李爾在此》
  首演:1998年 改編/導演/演出:吳興國(中國臺灣)
  《李爾在此》是臺灣戲劇人吳興國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齣獨角京劇。劇中,他一人分飾十角(最初是為了節省成本),包括李爾王及其三個女兒、弄人、忠臣肯特、瞎子葛羅斯特、私生子愛德蒙、瘋漢愛德佳以及吳興國自己。吳興國沒有照搬原著故事,而是以京劇、舞蹈、音樂、喜劇、武術等不同形式表現了每個人物各懷的心事與身處的困境。全劇最後一幕,吳興國跳出劇情,對故事做出評論,宛如演員自我的一番內心獨白。
  《莎士比亞非洲故事》
  首演:2011年 導演:克裡斯托弗·瓦里科夫斯基(波蘭)
  導演截取莎翁悲劇《李爾王》《威尼斯商人》《奧賽羅》中的三個“邊緣人”——李爾王、夏洛克和奧賽羅,重新改編與整合。三人所遭受的是現代社會中依然司空見慣的三種歧視——年齡歧視、反猶太主義和種族歧視。  (原標題:一樣的舞臺,不一樣的“李爾王”(2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w38jwju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